歌词:
攔路雨偏似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
連調了職也不怕 怎麼始終牽掛
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
原諒我不再送花 傷口應要結疤
花辦鋪滿心裡墳場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終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價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覺 假設是來自你虛構
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塵硬化像石頭 隨緣地拋下便逃走
我絕不罕有 往街裡繞過一周
我便化烏有
情人節不要說穿 只敢撫你髮端
這種姿態可會令你更心酸
留在汽車裡取暖 應該怎麼規勸
怎麼可以將手腕忍痛劃損
人活到幾歲算短 失戀只有更短
歸家需要幾里路誰能預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櫻花開了幾轉
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覺 假設是來自你虛構
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塵硬化像石頭 隨緣地拋下便逃走
我絕不罕有 往街裡繞過一周
我便化烏有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覺 假設是來自你虛構
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塵硬化像石頭 隨緣地拋下便逃走
我絕不罕有 往街裡繞過一周
我便化烏有
你還嫌不夠
我把這陳年風褸
送贈你解咒
新周刊
20年创作历程、近3000首词章、无数次大奖、经常性地占据半壁排行榜,林夕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他单枪匹马,便更新了华语乐坛。
我很意外,林夕是一个那么平常的男人。戴着帽子,穿着深色而略显老气横秋的衣服,微微地缩在他的椅子中,办公桌下放着脱下的运动鞋,可是穿着拖鞋上班的林夕并不松弛而舒展。
他的手一直在抖,微微颤抖着,回答问题的同时,他一刻不停地转动着进行烧水、倒水、泡功夫茶、点火、抽烟的动作,一系列的动作没有间断过。林夕的紧张始终在影响着采访。
对于近20年的华语流行音乐,就像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罗大佑一样,我们同样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林夕,会是怎样?罗大佑、张国荣、王菲、黄耀明、陈奕迅……这些星光闪耀的名字背后都有林夕。
而林夕的背后是多年的焦虑症、无数个与安眠药相伴的失眠夜晚。
林夕不喜欢如果式的提问。因为“假设生命可以重新来过”是一个无聊的命题。
可是,你不由地依旧会想,如果没有“献身”歌坛,写下《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林夕究竟是否快乐?
如果爱情是一座富士山
有人说现代人的爱情,各式观念、各种状态、各色故事都能在林夕的歌词里找到对应。林夕自己认可这点。出道20年,经历着自己,经历着这个时代,爱情的变迁,如今的他在歌词中最大的改变是避免用一生一世的字眼,“现代人都已经不太可能彼此动不动就有个承诺,承诺只是拍拖时有这个需要而已。每一个人都没办法控制缘分,那么要求一生这是不可能的。”
在撰写情歌的20年里,最初,林夕觉得爱情是讨厌和烦人的东西,“因为有人喜欢我,而我不喜欢他(她),被人缠着,我就烦着。”终于,有了一段爱情的10 年,那10年,爱情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爱情来临就是当你看见这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的时候,心狂跳不已。”如果可以最恰当地描摹自己的爱情,林夕脱口而出的是写给张国荣的《不需要太多》——“无需要太多只需要你一张温柔面容,无需要太多只要再三地望向我,请你望向我仍惯性笑笑似最初一样,只想你置身于他人面前,仍会略略提及我仿似你欢喜的歌,无需要太多只要某一夜梦见我,当你梦见我会碰碰那一个失眠的我”。
那是青春激情的10年,在激烈的情感挣扎中,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被伤害。1998年以后的林夕,因为自己的经历,反复的,一直在试图用歌词去解脱众人失恋的痛苦。甚至他觉得词人这个职业最迷人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到别人,改善社会气氛。能为失恋的人提供快乐的方法和回答。我以为我能这样,虽然很难”。
多年来,林夕参读佛法,他把佛法的道理写成一首《开到荼靡》的歌去劝解曾经离异的王菲。
“其实,你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
近数年,林夕看到太多都市人的恋爱状态,就是在找一个陪着吃饭看电影,做一些活动的人,彼此之间很少聊天,分享对世界的看法。或者大家对世界默然都很少有看法,爱情日益变成一种游戏。“也许对很多人来说爱人就是一个一起看电影的人,而不是分享看电影感受的人。我是可以一个人吃饭看电影的。所以,爱情有当然比没有好,但是如果只是要一个伴,那我宁可一个人。” 一个人的林夕在一次颁奖庆功宴上醉到大哭,好友杨千 在他耳边说,祝福他早日找到个可依靠的人。那样的祝福让林夕有些哭笑不得。“这件事不好的是,她揭露了我现在没有伴,比较可怜,她自己也没有伴啦。”
林夕眼中的爱情就是一种失控般的魔力,“年纪越大越理智,可能这样的爱情也许不会再发生了。我希望它再发生。我不相信,但是希望。”
林夕写过太多的情歌,题材大抵雷同,他所追求的只是歌词中不同爱的境界变化,“需要体验过爱情,没有体会过悲欢离合,不能写出真感情。但是不可能一个月换个人去爱,很重要,只能用技巧和眼界去补。有一些爱情的感受是永生难忘的。那样的源泉可以反复拿来使用。”那样的爱情,林夕沉默,不肯再多说一句。
如果林夕没有遭遇香港
林夕与焦虑症整整搏斗5年。5年前, “我听到电话铃响,整个人会发抖。也不愿意外出。整夜整夜失眠。尝试过所有抗拒失眠的方法都没有用。只有依靠药物,每天要吃10粒半安眠药。我很信任地对医生说,美国研究什么新药,都可以大刀阔斧地拿来让我尝试。”
在香港公开承认自己的焦虑症,林夕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5年前香港还可能有偏见,认为焦虑症是神经病。我这个行业是用脑的,如果我被认为是‘神经病’一定影响我的生意。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我压力很大,写不了歌词。”
林夕被心理医生说服公开自己的病情,因为他想做一个对香港社会有用的姿态。在香港这个变化剧烈的弹丸之地,无数人承受着焦虑的压力,香港的地铁站内随处可见“自闭者天空”的公益广告牌。“香港的焦虑问题存在很多年了。化解压力,是人一辈子的学问。纯粹赚钱。不要求进步的人,压力不会这么大。有良心的人才有压力,很多人以为焦虑正是多愁善感,是情绪的问题。其实是头脑分泌出了问题。”
林夕一方面公开自己的焦虑症病情,一方面正常出来写歌词工作,他想以自己的样子去帮到香港的焦虑症人群,“我预备牺牲一些东西。因为我关心社会,想奉献给这个社会。”
还好,林夕在“温情而积极”的香港得到了回报。“朋友赞我勇敢,我的生意没有影响。当大家在收音机里听到我写的东西的时刻,就知道我没问题了。”
林夕热爱他的香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香港这个特殊城市的特殊产品,“我如同香港一样,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物。我爱香港,因为这里是全世界真正奉行‘自由市场’的地方。”
“自由市场”这个并列词组是林夕的人生关键词。对自由的热爱,让林夕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在那个全社会都被《壮志凌云》和《铁血丹心》鼓舞的香港,他写出了自己最早的词作:“夜深人静小小女孩看天,细数奇妙星星处处闪……”并不存在一个偶然的林夕,一切都像一粒必然的种子那样慢慢呈现了出来。林夕是父亲第三个妻子的第三个儿子,而他的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吃饭也随时可能暴怒的人。于是这个瘦弱的孩子开始学会逃避,离开家,在让人头晕的风里骑车和抽烟,然后像很多叛逆的香港孩子一样去参加乐队。后来,从香港大学文学院毕业,林夕知道了自己的今生所为,于是开始在白日梦中操持文字。林夕发现了黄 ,于是他选择了歌词,甚至放弃了硕士学位论文而全身投入词作。
市场化的驱使交付给林夕的是长期连续不停的填词任务,虽然没摧毁灵感,但破坏了林夕的身体和神经。对于林夕而言,很多时刻都做到筋疲力尽。一连数年,他一边写词一边忍受安眠药后遗症的疼痛,终于疼痛成为一种习惯。而一个市场化的香港是不容撤退的。“即使现在的我如果少接一点写歌词的单子,如果我只接手写一线歌手的歌,而不接手写二线歌手的歌,那么两年之内我就可能不用再写歌词了,我很快就会被‘江湖’忘记。”虽然林夕的状态已经可以不愁温饱赚钱,可是被香港教育着的他依旧爱用“ 食”来时时自嘲自己的生存状态。
20年林夕保持着他的高产状态,而他也一直在怀疑是否已江郎才尽,“只要有两三天写得不够顺畅,我就觉得自己是否应该退休了。两年前,这个怀疑特别严重。我也想过我是否在这个写得比较好的时候,选择转身离开。”很多香港艺人选择以这种方式告别演艺圈,而林夕觉得,“我是一个创作者,喜欢创作,创作如同我的生命。如果在我创作最好的阶段弃笔不写,好比是在自杀。为什么我要一个完美的下台阶,而牺牲自己有可能更进步的空间呢?如果觉得自己还能写好,就不能轻言放弃。”奋斗中的香港终究以其奋斗的气质养育了林夕。
的确,没有人能了解哪一天是自己江郎才尽的一天。去年一整年林夕对自己的状态都不满意,但是依旧没有放弃。“这几年风格和题材,都在尝试改变,去年体力很差,所以表达不了。今年,我当然会说好点了,一切凭意志力和心,心思胜过一切。我觉得我的心在加强。”
如果林夕不是林夕
当年,林夕看到一个“梦”字,灵机一动把它拆做笔名“林夕”,于是一举成名的“林夕”取代了他已经被人遗忘的真名——梁伟文,一晃20年。“以前在大学做助教的时刻,每个星期没几节课,很清闲。我说过我们现在这么轻松,早晚是要偿还的,一生不可能那么闲,我没想到需要如此偿还。第一次写歌词拿到报酬,很开心。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喜悦有收获。我没想过我需要为这样的喜悦,回报这么多时间。我一生最好的时间已经奉献给它了。”
林夕基本每天花在写歌词的时间是4小时左右,“每天都想写一点,除非那天在电脑面前睡着了,只能作罢。“这个行业最痛苦也是最愉悦的是必须让自己不断进步,保持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当我的同龄人对这个世界已经没好奇的时候,我保持着这个好奇的水准,不惜任何代价保持这个水准。”好奇的林夕每次到书店,都近乎贪婪地想把一整排书架的书都买下来,想了解经济、政治、宇宙、花鸟鱼虫、爱情……包罗万象的知识,他每天看《经济日报》,《苹果日报》,《信报》,《东方日报》这4份报纸、大量杂志,追看日剧和各类影碟,依靠对整个世界保持好奇,提升着自己,一个人的境界。
如果不写歌词,林夕希望自己可以进入纯粹追求享受人生的阶段。“我已经写了3000首歌,做了人家两世为人做的工作了,如果不再写歌词,我想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做室内设计、开家居店或者写小说。”
很意外,林夕想写的小说竟然是另一本《万历十五年》,“类似这样的,能包含人情、政治、经济更多样分析元素的小说。通常歌词里不能有太多的分析,因此,我想写一部分析型的小说,能不浪费我看那么多东西。我不能,也不敢再写类似张爱玲风格的小说了,因为我已经用了她太多经典养分在我的歌词里面。当然写小说只是希望,我没有那么长命。”
而当年遇到张国荣,决定了林夕与某些东西一生的缘分。“我和张国荣一样,对有些设计师设计的家具和地毯有共同的爱好口味。审美观念牵连到我很多,我一生追求美的东西,所以损失很大。”可是,在林夕供职的香港商业电台的办公室里,林夕独特的审美印记并不明显,经他提示,才发现一张加长的有金属感的柱子支撑着的桌子,是林夕特别的心头之好。桌上同样现代感的水壶、烟缸,一个盖碗茶杯,一个苹果电脑,是林夕的私人物品。“就这些了,这么丑的墙,我不指望还能改变什么了。我的东西不多,要走的时候方便,可以潇潇洒洒地走。”抱着随时要走的目的,林夕在商业电台供职了11年。
而回述过往,1986年,就是在罗大佑与群星共唱《明天会更好》、崔健吊着裤腿第一次吼出《一无所有》的这年,林夕凭着给Raidas写出的三首词作正式晋身为专业词人。1987年度颁奖礼,谭咏麟宣布放弃领取奖项,同年,林夕凭《别人的歌》夺得最佳中文歌词奖。
那个年代,填词界的大热,包括黄zhan和林振强。2005年的冬天,林振强逝世一周年,黄zhan刚去世。在追悼林振强的音乐会上,台上一众歌手轮流献唱林振强填词的作品,台下的嘉宾,早已走得七七八八,只有林夕逗留到最后。一个人,待最后一位歌手唱完最后一首歌,才离席。他说:“我可能比大家想象中, 更热爱歌词。”
2008年5月11日星期日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